端午·粽子·屈姑味道
浏览量
【摘要】:
端午·粽子·屈姑味道
尔东
不知不觉又临近农历五月端午了。周末,和老伴带着孙子去超市购物,在熟食摊位上看到了各式各样的粽子,价廉而物美。或许,商家们看中的只是节日的商机,而民众只把粽子当作一种节日可口的美食,至于端午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恐怕很多人已经是一无所知了。
端午节最初发端的时间依据是夏至节令,起源于先秦时代。汉魏时期,端午节脱离了节令的束缚,变成一个独立的节日。六朝之后,端午才真正成为中国民俗浓郁的传统大节。
在我的审美情趣里,始终觉得中国的传统计时法是一件很有情趣的事情,如二十四节气,单凭名字叫起来都非常有情趣:芒种、谷雨、惊蛰、小暑、霜降、大寒……而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名称,同样也充满了情趣,比如——端午。
端午,顾名思义,端为开端初始之意,端五即初五,按照农历的天干地支历法,五月即为午月,所以演变而来的端午便是五月初五的意思。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自古就有“辟邪”之说。传说端午这一天有“五毒”:蜈蚣、蝎子、蛇、蟾蜍、壁虎。在当时的生存背景下,既没有很好的防护设施,也没有有效的医治方法,所以,“五毒”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关乎人的生死。端午从古到今,都是“毒气”很重,不吉利的一天。“毒日”、“恶日”这一民间信仰一直流传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
在《水浒传》一书里,就有这么节描写宋人过端午节的情景。
《水浒传》第十二回中写到杨志被发配到大名府,受到了梁中书的器重。“自东郭演武之后,梁中书十分爱惜杨志,早晚与他并不相离,月中又有一分请受,自渐渐地有人来结识他。那索超见了杨志手段高强,心中也自钦伏。不觉光阴迅速,又早春尽夏来,时逢端午,蕤宾节至,梁中书与蔡夫人在后堂家宴,庆贺端阳。”书中蕤宾节,就是端午节。
书中用一首诗来描写端午节的民俗:
盆栽绿艾,瓶插红榴。水晶帘卷虾须,锦绣屏开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银,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异品,果献时新。葵扇风中,奏一派声清韵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态娇姿。
绿色的艾草和红色的榴花相映,又有菖蒲,还有角黍,也就是粽子,营造出了浓烈的端午气氛。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宋朝时期对端午节的重视,体会出其中的一些民俗。
一是插艾草。插艾草和石榴,须在天未亮时,将艾草、石榴等绑成束插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编为“人形”,或干脆饰成“张天师”像。将艾剪成小虎,或在所剪彩虎上黏艾叶,戴在头上避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这一天,人们还要沐浴,《岁时广记》引用《琐碎录》写道:“五月五日午时,取井花水沐浴,一年疫气不侵。俗采艾柳桃蒲揉水以浴。
二是吃粽子。宋代的端午节,最为普遍的是吃粽子,《岁时杂记》说,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槌粽、九子粽等。除此之外,宋人还会食用香糖果子、白团、紫苏、饮蒲酒等。“香糖果子”,是将菖蒲、生姜、杏、梅、李子、紫苏等,切成丝,以糖蜜渍之而成。“菖蒲酒”,是用菖蒲浸制而成,“以菖蒲或缕或屑泛酒”。
三是戴百索。“百索”是用条纹清楚的丝线绣织成各种饰品,可以佩戴,挂于脖项,也可以相互赠送。小孩则缠绕在手臂上。“符箓”,是将缯彩剪成小符儿,戴在头上,插于鬓髻之上,所以又叫“钗头符”。佩带“五毒图”最为特别。“五毒”是指蜈蚣、蚰蜒、蛇、蝎、草虫之类,宋人以为,这“五毒”可以用以治疗疮疖,可以毒死其余益虫,所以就将其剪裁成图饰,佩带在身上。
在宋朝文献中,很少看到赛龙舟的记载,这也许是千百年来,人们在传承与文化累积过程中,节日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端午节在中国不同的地域,形成各自的特色和千姿百态的节俗,是中国人心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的别名也有许多,比如端午节、端阳节、天中节、天长节、朱明节、重五节、恶日节、蕤宾节、浴兰节、诗人节、龙舟节……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开始对精神层面比较有追求,把从前的“毒日说”、“恶日说”这一概念,逐渐演变成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了。
大家今天说到端午节,广为流传的是说为了纪念大诗人屈原,也有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也有说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不管是纪念谁吧,总之这些说法,都不能解释端午节的全部,只是从不同角度丰富了端午节。
纪念大诗人屈原这一说法,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屈原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伍子胥,是春秋时吴国的大臣,因含冤而死化为涛神,为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一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是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为复仇,伍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初五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之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初五投江,五日后与父尸相抱出水。
以上几种说法,无外乎都是人类社会在文明的进程时出现的精神寄托,说明人们的思想进步了,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相对来讲,更让我着迷的是纪念屈原这种说法。
屈原生于春秋战国时代,那是中华历史中最为动荡不安的年代。诸侯据地为王,群雄称霸,知识人多半只能委身成为被豢养的士大夫,为王权服务。屈原在青年时期,他就写了《橘颂》来抒发他对楚国的热爱,由其诗可见他的才华洋溢。他与楚怀王相交甚好,受怀王重用,曾几何时他是何等的意气风发!正直诚实的屈原,直言劝戒楚怀王,以合纵连横之策联齐抗秦。然而,在朝堂之上,酝酿着一个针对他的惊天阴谋,佞臣奸妃陷害于他,把他原本前途似锦的人生毁的一干二净。楚怀王听信奸佞小人的谗言,又嫉妒他的才华和谋略,对他先是疏离,后是厌恶,最终将他两次贬谪他乡。
在流放中,屈原爱国之心仍就不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那是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叹息,使闻者伤心,听者落泪。在中华文化史上,最早欣赏兰花的是屈原。他在诗中写道:“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揭开了把兰花与道德高尚的人并列的序幕。见证了诗人的兰花品格与正直不屈。更可贵的是,他写下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千古传唱,影响深远。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投进了汨罗江,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现在,当我们回头重看战国时代的历史,诗人感时忧国,历史之心其实比节日更复杂而纠结。
从春秋战国到唐宋明清,国家因战乱而导致民生凋敝、家破人亡的悲怆一波接着一波,人民在历经颠沛流离的动荡年代中,爱国者及其爱国意识便成了不可或缺的自救之道。民间始终期待着天下出现一位正义直言的爱国英雄,就好像民间渴望着“包青天”一样,来主持天下的正义。如此这般对英雄的渴望,以及对英雄受难的哀矜。或许,这才是千百年来,民间为屈原举行各种纪念活动背后的最深刻的意涵。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离骚》
诗人屈原在不得志时,以创作楚辞来诉诸心中的悲与忧,其中的哲理与智慧,值得我们今天深思。
今年的端午要比往年的端午更燥热一些,想起以往的端午,这时节几乎都会赶上雨天。虽说燥热,但在这粽香飘逸时刻里,纪念屈原的民间活动从未间断,吃粽子、划龙舟、以祭祀迎神的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记得小时候,每到五月初五这天,外公就在大门的两边挂上艾草,外婆在我额头抺上雄黄酒,然后用一根红毛线系在我的手腕上,说是为了辟邪驱毒。小时候的我,对过端午分外欢喜,每每跟着外公去买粽叶、艾草都非常激动,因为挑选粽叶很有讲究,要宽而长,但又不能太宽,太宽会富余太多,包出来不好看,而太窄的话,盛米则极易漏出来。更好玩的是,跟着外公外婆学包粽子。首先把泡好的糯米用稍箕(一种竹做的工具)沥干,把泡好的粽叶卷成圆锥形,然后将糯米放进粽叶里包成三角形,最后用红线捆扎牢固。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操作起来靠的是心灵手巧。而我总是笨手笨脚的包粽子,外婆说这不行还没包好,可我却不以为然,觉得赶快包啊,多好我玩啊,包出的粽子可想而知,最后都得外婆为我重包。如今回想起来,这种缓慢的,程序的,散发着自然香气的过程,多么神奇,感觉这才是孩提时代的生活味道。
我的家乡在宜昌,小时候家乡的粽子都是清淡的味道,最多就是放点红枣或红豆,吃得时候蘸点糖,没有咸粽和肉粽一说。至于咸粽和肉粽,还是改革开放后才由广东、江浙传来的。如今,许多人都不包粽子了,也不会包粽子了,因为市面上的粽子多种多样,甜的、咸的、肉的……五花八门,而且都是批量生产,真空包装,放上几个月都没问题。虽说现在粽子的味道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但在我心里,仍就怀念小时候跟外公外婆一起包粽子的味道。
端午年年有,年年有不同。转眼又到端午了。今年的端午,快满四岁的孙子成了我们家的主角,一大清早就吵嚷着要吃粽子,他不知从那里知道粽子一词的,因为他太小,我们从没给粽子他吃,怕糯米吃了不好消化。可现在,他不仅知道了粽子,还知道了端午要吃粽子,这让我惊讶不已。
既然孙了要吃,那我就得赶快去买,正寻思买什么味道的时候,朋友来电话,说是给我捎来了一提粽子,一种我从未尝过的味道。
粽子是由屈原的家乡秭归屈姑集团生产的,是他们刚刚研发的新品种,据说是把上好的糯米浸泡在鲜橙汁里,等到每一粒糯米都浸透了鲜橙汁后在包进粽子,这种味道我的确没尝过。
粽子拿回家,在孙子的催促下,老伴赶忙去厨房,蒸好已后,一口咬下去,天啦,那满嘴的橙香真是美的不得了。
孙子一边吃一边问:爷爷,这粽子为什么是绿色的呀?绿色代表着生命延续。这包粽子的线为什么是红色的呢?红色可以驱邪避毒。那里面的米为什么是白色的?那表示着清白廉洁。那这粽子是谁做的呢?是屈姑做的。
这时,孙子放下手里的粽子,似乎很专注地望着我:屈姑是谁?我说屈姑是屈原的妹妹,是一位心灵手巧的美女,她聪慧善良,用山间的野菜作成了二十八道美味,传给了千家万户……在回答孙子问题的时候,我想,待他长大后或许不知道屈姑,但一定会记住屈姑粽子的味道。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现今,人们在端午节里纪念屈原,是因为他为我们的历史文化创下了不朽的诗篇;人们怀念屈姑,是因为她聪慧善良为我们传下了人间美味。
虽然,那些从历史的风雨烟尘中,穿行而来的情真、情义与情怀,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淡然,有些东西,会被抛在身后,且越来越远直至消失。但我相信,有些东西会一直激励人心向前,而比如传统的民俗,比如古老的手艺,比如生命,比如时间……
(作者系《三峡文学》杂志社编辑,湖北省宜昌市散文学会副秘书长。)
上一篇:
屈原和屈姑
无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