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 / EN

屈姑集团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0001773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宜昌

      鄂公网安备

       42052702000140号

女媭庙地望考索

浏览量
【摘要】:
女媭庙地望考索   谭家斌   女媭因屈原而名传于世。女媭最早见于屈原的《离骚》:“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东汉任校书郎官职期间的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曰:“女媭,屈原姊也。”[1]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又东过秭归县之南”下引东晋后期袁山松(有称袁崧)《宜都山川记》(简称《宜都记》)云:“袁山松曰: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即《离骚》所谓女媭婵媛
  女媭庙地望考索
 
  谭家斌
 
  女媭因屈原而名传于世。女媭最早见于屈原的《离骚》:“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东汉任校书郎官职期间的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曰:“女媭,屈原姊也。”[1]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又东过秭归县之南”下引东晋后期袁山松(有称袁崧)《宜都山川记》(简称《宜都记》)云:“袁山松曰: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即《离骚》所谓女媭婵媛以詈予也。”同时引曰:“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2]袁山松所言主要表明两点:一是秭归县名源于屈原“贤姊”女媭“亦来归”;二是秭归乃屈原故里。
 
  女媭庙,有称屈幺姑庙。女媭庙最早见于东晋时期庾仲雍《荆州记》。庾氏《荆州记》虽佚,但唐代欧阳询等辑《艺文类聚·居处部》保留有佚文,其引《荆州记》:“秭归县有屈原宅、女媭庙,捣衣石犹存。”[3]后有多种文献古籍记载略同。
 
  女媭庙及其地望之文献记载
 
  据笔者检索,除个别之外,古今文献记述的女媭庙都指至秭归境,但具体地望却记述有别。这些记述按所指女媭庙地望可分为十种类型。
 
  第一类:指女媭庙居秭归县北一百里乐平(即乐平里——笔者注)屈平故宅东北六十里处。南北朝时期梁人刘昭在注《后汉书·郡国志》时引庾仲雍《荆州记》:“(秭归)县北一百里,有屈平故宅,方七顷,累石为屋基,今其地名乐平。宅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4]明嘉靖二十八年(1550)《归州全志·古迹》载:“屈原宅,州北一百里。汉志:在秭归县北有屈原故宅,方七顷,垒石为屋……宅东北六十里,旧有原姊女媭庙,捣衣石见存。”清《湖广通志》卷七十七《古迹志》载:“屈原宅……(秭归)县北百里……今名乐平。宅其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捣衣石优存。”屈原(名平)故宅居何处呢?《秭归县志》载:“屈原宅基,位于乐平里南侧的香炉坪。《艺文类聚·居处部》引庾仲雍《荆州记》:‘(秭归)县北一百里有屈平故宅,方七顷,累石为屋基。’”[5]此类指明女媭庙的方位——“屈平故宅东北”,也指明宅与庙的距离——“六十里”,又指明乐平里的方位和秭归县治所在地至乐平里的距离——“县北一百里”。
 
  第二类:指女媭庙居秭归县北一百六十里乐平里屈平故宅东北六十里处。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又东过秭归县之南”下引袁山松《宜都山川记》:“(秭归)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平故宅,累石为室基,今其地名曰乐平里。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捣衣石犹存。”[6]此类与前引《荆州记》所载同中有异,相同的都指乐平里在“县北”,也都指女媭庙在屈原“宅之东北六十里”,不同的是县治所在地至乐平里的距离,《宜都记》比《荆州记》多出六十里。
 
  第三类:指女媭庙居乐平里屈平故宅东北六十里处。清同治九年(1870)《宜昌府志·彊域志》载:“女媭砧,《水经注》:屈原宅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捣衣石犹存。”清光绪二十七年(1910)《归州志·户役志》(第八卷)曰:“三闾乡有屈田……今州之东北六十里屈田犹存,田旁有屈原庙。”又曰:“女媭砧……今屈田旁有屈原庙无女媭庙,旧传有女媭砧,今亦无存矣。”由此可知,清末时期在乐平里只见有屈原庙而无女媭庙和女媭砧。此女媭砧即指捣衣石。笔者曾发表有《“女媭砧”“捣衣石”非指洗衣事象》[7]一文,考察结论“女媭砧”或“捣衣石”并非是“洗衣石”,实指屈原之姊女媭于石上杵捣用于制衣的丝或葛麻纤维织物,非指于石上捶洗衣物。此类主要指明女媭庙的方位——“屈平宅东北”,并指明宅与庙的距离——“六十里”,但未言及县治所在地至乐平里的距离。
 
  第四类:指女媭庙居秭归县之北或屈原故宅之东北。唐代沈亚之《屈原外传》曰:“《江陵志》又载:(屈)原故宅在秭归乡,北有女媭庙,至今捣衣石尚存。时当秋风夜雨之际,砧声隐隐可听也。”[8]宋代罗愿《尔雅翼》卷十四曰:“袁崧以为屈原姊女媭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以名县。县北有原故宅,宅之东北有女媭庙。”[9]此类主要指明女媭庙的方位在秭归县之北或屈原故宅之东北,既未言及县治所在地至乐平里的距离,也未言及女媭庙与屈原故宅两地之间的距离。
 
  第五类:指女媭庙居乐平里东北十里处。宋代祝穆《方舆胜览》卷五十八“归州”载:“祠庙,三闾大夫祠……在州东五里。……秭归县北一百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屋基,名乐平里。其东北十里,又有女媭庙,捣衣石犹存。”[10]此类既指明女媭庙的方位为乐平里东北,也指明秭归县治所在地至乐平里的距离——“一百里”,但认为女媭庙在乐平里东北十里。
 
  第六类:指女媭庙居乐平里希望小学向南百余米之山岭上。龚红林著《屈原庙史料通考》云:“秭归县屈原镇女媭庙(宋从前建,20世纪70年代坍塌,遗址在葛洲坝希望小学向南百多米的岭包上)。”[11]龚氏所指屈原镇葛洲坝希望小学,是今屈原镇屈原村乐平里唯一的一所小学学校。其称小学旁山岭上有女媭庙,确为新说。
 
  第七类:指女媭庙居乐平里屈原故宅。《大明一统志》卷六十三“荆州府”载:“屈原庙,在归州东,一名清烈公庙。原有贤姊,名媭,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后立女媭庙于原之故宅。”[12]清《湖广通志》卷二十五《祀典志·祠庙附》云:“女媭庙,祀屈原姊。媭,其名也。在三闾乡屈原沱东北,即原故宅。去州百里,唐元和中始立。”[13]
 
  第八类:认为秭归境内有两处女媭庙:一指居乐平里故宅香炉坪处,一指居今长江西陵峡畔青滩白沱处。今人曾凡荣《秭归屈原庙》[14]一文称:“在屈原诞生地三闾屈原乡,先后建有三座庙,一座在香炉坪,原名‘女媭庙’;一座在天池山东面的北峰垭,名‘屈公祠’;一座在屈原中学前的伏虎山丘上,‘屈原庙’3个字为郭沫若所题。除屈原乡外,还有归州屈原沱的‘清烈公祠’、新滩乡小青滩的‘屈原祠’、青滩白沱的‘屈幺姑庙’(又名‘女媭庙’)、水田坝乡凉风垭的‘独醒亭’,以及归州向家坪的‘屈原祠’。从古至今,秭归先后建有8座屈原庙。”曾氏为秭归境内有两处女媭庙的首言者。
 
  第九类:指女媭庙居归州东约五里之屈沱,与屈原同祭。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10月,湖北学政吴省钦与归州知州王沛膏游览屈沱新维修的屈左徒庙(后更名屈原祠),吴氏亲自撰制《修楚屈左徒庙碑记》[15],其云:“今年冬十月,权知州王君沛膏,以予自施南试蒇归,泊屈沱,偕拜庙下。庙三楹,其后祀女媭。”依此可知,当时的屈左徒庙由三厅室组成,前厅祭祀屈原,后厅祭祀女媭。
 
  第十类:指女媭庙在兴山县东北。清代《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七十三“宜昌府”载:“三闾大夫祠有三:一在归州东二里相公岭,祀楚屈原以宋玉配。一在归州西十里大江滨,唐元和间建,号清烈祠。一在兴山县北,即屈原宅。女媭庙在兴山县东北。《水经注》:‘屈原宅之北六十里有女媭庙,捣衣石犹存。’”[16]
 
  粗略清理从古至今文献材料,明确记述女媭庙地望之文献主要有以上十类。
 
  辨析文献所载女媭庙地望
 
  按前述十类女媭庙之地望,实为六处,亦即可归纳为六种说法:一说女媭庙在乐平里屈原故宅东北六十里。前文第一至第五类即如此;一说女媭庙在乐平里希望小学向南百余米之山岭上;一说女媭庙在归州东约五里之屈沱;一说女媭庙在乐平里屈原故宅香炉坪;一说女媭庙在今长江西陵峡畔青滩白沱;一说女媭庙在兴山县东北。根据目前所见存世的文献来看,除兴山记述一处外,记载女媭庙地望都集中在秭归境内,尚未见记述其他地方有女媭庙出现。现就女媭庙地望的六处说法逐一辨析如下。
 
  首先,说女媭庙在乐平里屈原故宅东北六十里。此说法存在两点疑惑:一是虽然都指女媭庙在乐平里屈原故宅东北六十里,只载明女媭庙的方位——“屈原故宅东北”和屈原故宅与女媭庙两地之间的距离——“六十里”,但没指明女媭庙的具体地点;二是屈原故宅与秭归县治所在地的距离记载相差较大,《荆州记》称“(秭归)县北一百里有屈平故宅”,而《宜都山川记》则称“(秭归)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平故宅”。第一点疑惑下有专文再论。第二点疑惑可从两方面来寻找可释疑的思路:一是可能存在县治或州志变迁问题,但今已难以确考;二是可能《宜都山川记》中有笔误,将“县北一百里”与“屈原故宅东北六十里”相混,形成“县北一百六十里”之“六十里”衍文。虽然有两点疑惑存在,但都对女媭庙有共同指向——“屈原故宅东北六十里”。沈亚之《屈原外传》和罗愿《尔雅翼》指女媭庙居秭归县之北或屈原故宅之东北,虽未言“六十里”,但已指明方位——“东北”,实指同一处,即乐平里屈原故宅东北六十里女媭庙。祝穆《方舆胜览》指女媭庙居乐平里东北十里处,按祝氏叙述方式,言称“其东北十里”,此“其”应是指代乐平里,比照乐平里及屈原故宅地位形势,可能是指东北六十里女媭庙。
 
  其次,说女媭庙在归州东约五里之屈沱。唐元和十五年(820),归州刺史王茂元在归州东五里之屈沱(有称屈原沱、相公岭)建屈原庙,据其撰《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17]一文,初应称“三闾大夫祠”,经过历朝多次修葺,亦多次更名,有名清烈公祠、清烈公庙、屈公祠、屈左徒庙等,今称屈原祠,因修建三峡水利枢杻工程已搬迁至秭归新县城一侧的凤凰山,原址被淹没。按吴省钦《修楚屈左徒庙碑记》“庙三楹,其后祀女媭”之言,并非专建有女媭庙,而是在屈原庙内后厅室祭祀女媭,或许塑有女媭像。因女媭为屈原“贤姊”,后人崇其贤而与屈原同祭。庙名为屈原庙,而非女媭庙。至于清《湖广通志》之“女媭庙……在三闾乡屈原沱东北,即原故宅。去州百里,唐元和中始立”,应是混淆了地名和方位:“三闾乡”即乐平里,明清时期乐平里即为三闾乡行政建制,后改为屈原乡、屈原村,因乐平里是屈原诞生地,屈原曾任三闾大夫之职,故名为三闾乡。“屈原沱”也不在三闾乡而在归州。按其语意来看,言“东北”,应是指乐平里东北的女媭庙。其言“唐元和中始立”的是归州“屈原沱”屈原庙,将乐平里东北的女媭庙与归州东屈原沱的屈原庙相互混淆了。
 
  再其次,说女媭庙在乐平里屈原故宅香炉坪。《大明一统志》卷六十三“荆州府”称“后立女媭庙于原之故宅”,曾凡荣《秭归屈原庙》一文也称“一座在香炉坪,原名‘女媭庙’”。《秭归县志》载“屈原宅基,位于乐平里南侧的香炉坪”。屈原故宅香炉坪有屈原庙是肯定的,《秭归县志·文化艺术》载:“乐平里原有两座屈原庙。一座位于屈原村,明代始建,清光绪十五年重建,后废;一座位于界限垭,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知州魏国璘建,后废。”[18]屈原村的屈原庙即指香炉坪的屈原庙。在屈原故宅处建屈原庙合乎情理,但在屈原故宅处既建屈原庙又建女媭庙,可能性很小。也可能像归州屈原沱屈原庙那样,在屈原庙里同时祭祀女媭。所以清光绪《归州志》云“今屈田旁有屈原庙无女媭庙”。当今,香炉坪立有郭沬若夫人于立群题写的“玉米田”、“楚三闾大夫屈原诞生地”碑刻。
 
  再说女媭庙在乐平里希望小学向南百余米之山岭上。此说为一家之言,不知何据。笔者自幼在乐平里生长和工作历时近30年,老家距香炉坪约二公里,但从未耳闻今乐平里希望小学向南百余米之山岭上有女媭庙之说,至今也不见文献资料记载。此山岭位于乐平里“三闾八景”之一——“回龙锁水”一侧。此处地形犹如瓶颈,是乐平里人们进出和河水外流的唯一通道,河道狭窄又加上崩山,常发生洪涝灾害,过去相传是一孽龙在此处锁住了溪水。因此,人们在此处山岭上修建一座小寺庙,名“回龙寺”,以镇孽龙能回头行善。但该寺遗址至今荡然无存。说希望小学旁山岭上有女媭庙也许是误将回龙寺认作女媭庙了。
 
  至于今长江西陵峡畔青滩白沱有女媭庙之说,也为一家之言,既不见史载,又未闻传言,不足为信。《秭归县志·文化艺术》载有“小青滩屈大夫庙”。据该志“屈原石雕像”条记载:“(像)高103厘米,为明嘉靖十六年(1537)归州百姓捐赠镌刻,是国内今存最早的一尊屈原石雕像。像座一侧铭文曰:‘荆州府归州桐油沱信人曹端福,善同妻朱氏四(子),发心舍造屈原相公一尊,……永镇此方,保安家犬。明嘉靖十六年丁酉三月吉旦。……匠人陈伯伏。’此石像原安放于小青滩屈大夫庙内,1982年移至屈原祠。”[19]该庙遗址今被三峡工程库区淹没,石像仍存迁建的屈原祠內。青滩白沱与小青滩位于长冮岸边,白沱居长冮北岸,小青滩居长冮南岸,仅一江之隔。如称“白沱有女媭庙”,可能由两个原因引起:一是将白沱与小青滩的方位或地名弄混淆了;二是小青滩屈大夫庙可能同祭有女媭。换言之,应只存在屈大夫庙而无女媭庙。
 
  最后,再说兴山县东北女媭庙。《钦定大清一统志》言称“三闾大夫祠有三”,其“一在归州东二里相公岭”和“一在归州西十里大江滨”,两言实谓一处,即唐代元和十五年王茂元在归州东五里之屈沱所建之屈原庙(宋时更名为清烈公祠)。因为归州屈原庙有史记载最早的是王茂元始建的屈原庙,清代以前,归州屈原庙仅此一座,不存在另有一座屈原庙,其言“唐元和间建,号清烈祠”也明也。屈原庙居归州东,并非归州西,《钦定大清一统志》所载屈原庙的方位及与归州的距离均有误。再者,王茂元始建屈原庙的地址在屈原沱,而屈原沱有的称屈沱、曲沱,相公岭也在屈原沱。另外,《钦定大清一统志》所谓第三处三闾大夫祠“在兴山县北,即屈原宅”及“女媭庙在兴山县东北。《水经注》‘屈原宅之北六十里有女媭庙,捣衣石犹存’”,文字引用有误。《水经注》原文是在“(江水)又东过秭归县之南”下注之,明明言秭归县,根本与兴山县无涉。原文注曰:“(秭归)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平故宅,累石为室基,今其地名曰乐平里。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捣衣石犹存。”明指屈平故宅在秭归“县北一百六十里”的“今其地名曰乐平里”,女媭庙在乐平里屈原“宅之东北六十里”。也就是说女媭庙在秭归县乐平里屈平故宅东北,屈平故宅在秭归县北,言称“女媭庙在兴山县东北”、屈平故宅“在兴山县北”,将“秭归县”说成“兴山县”,似有张冠李戴之嫌。兴山县与秭归县相邻,特别是乐平里与兴山县界连界,相距非常近,而且两县自从“后汉三国时吴国景帝(孙休)永安三年(公元260年),析秭归北界置兴山县”[20]后,分分合合多次。虽然如此,但是晋代的《荆州记》、《宜都山川记》和北魏时期的《水经注》等,这些早期的古籍已很明确地记载屈原故宅和女媭庙在秭归乐平里境内。
 
  乐平里女媭庙地望考论
 
  前文对古今文献所述女媭庙进行了辨析,真正意义的女媭庙到底在何处?笔者认为应在乐平里范围内。为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
 
  一、乐平里也应是女媭的诞生地。古今多认为秭归县(指旧治归州)北之乐平里为屈原诞生地,古籍文献也多记载屈原诞生地在秭归县北之乐平里。笔者曾撰《“乐平里”探考》[21]一文,考察认为“乐平里”本义与屈原相关,乐平里地名最早见于晋代的《荆州记》和《宜都山川记》。乐平里名义可直译为“诞生屈原的地方”。乐平里之“乐”为“生”,包含生长、诞生之意,西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天覆以德,地载以乐。”东汉高诱《淮南子注》释此“乐”云:“乐,生也。”认为土地是生长万物之源,“生”乃地之德。乐平里之“平”实指屈原,为屈原之名,《史记·屈原列传》载:“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平”为屈原之名,“原”为屈原之字。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地名,乐平里之“平”一般应是“坪”字,此处却为“平”,则有其特殊的用意。乐平里之“里”,指居住之地,《说文》:“里,居也。”《尔雅·释言》:“里,邑也。”里、邑均包含居地之意。现存乐平里屈原庙内有1980年镌刻的《重修三闾屈原庙记》石碑,碑文云:“楚三闾大夫屈原,公元前三四○年寅月寅日生于归乡[22]乐平里之香炉坪。”[23]因此,作为屈原姊的女媭,乐平里也应是她的诞生地,在乐平里立庙以纪念这位“贤姊”,是情理之中的事。
 
  二、乐平里可能是女媭活动的中心地带。乐平里也是女媭的诞生地,从屈原20岁左右赴朝任职的时间和屈原父辈没落的家族状况来看,间接可说明女媭在乐平里生活或活动的时间不短,也可能有20年左右。同时,乐平里有关女媭的传说不仅流传较多而且流传范围较广,如《女媭砧》、《颂橘坡》、《三星照半月》、《珍珠岩》、《照面井》、《屈幺姑》等等,已被多种出版物录入。这些传说自清代中期以来已逐渐形成景点,如珍珠岩、照面井等均为乐平里闻名遐迩的“三闾八景”之一。乐平里还存在尊称女媭为屈幺姑(有称屈姑)的习俗。
 
  三、多种文献将女媭庙指向乐平里。在前文清理的记述女媭庙地望的古至今文献材料中,值得注意的有三个关键词:故宅、东北、六十里,如晋代的《荆州记》、《宜都山川记》和北魏时期的《水经注》等,这些早期的地理志均将女媭庙指向乐平里,并且均称谓“屈原故宅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所以说女媭庙在屈原与女媭的诞生地乐平里较为可靠。虽然这些文献材料将女媭庙指向屈原故宅东北六十里,没有指明女媭庙具体地址,但是都应有所指。我们认为真正意义的女媭庙具体地址是“屈原故宅东北六十里”的界限垭,即今屈原镇北峰村内,位于乐平里内东北。《湖北省秭归县地名志》载:“此地早前为秭归、兴山两县的界线之地,故名。”[24]
 
  第一、界限垭地理方位及与屈原宅的距离等与古籍记载相符。首先看地理方位,界限垭处屈原故宅东北方向,正好与晋代《荆州记》、《宜都山川记》和北魏时期的《水经注》等记载乐平里屈原“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的地理方位相吻合。再看界限垭与屈原宅的距离,经过科学测量,界限垭与屈平故宅香炉坪两地相距约13公里。虽然古文献记载两地相距六十里,表面看来距离不合,实则不然,因为古时计量与今天的计量不同。晋代以步距计算里程,考古学家陈梦家介绍:“晋时所作《孙子算经》卷上曰:‘六尺为一步……三百步为一里。’”[25]一步为六尺,是现在意义上的六市尺即200厘米为一步吗?也不是。据汪宁生考证:“甲骨文、金文中‘步’字,正作两次迈步之形。《小尔雅·广度》:‘跬,一举足也。倍跬谓之步。’《尔雅·释官》疏引《白虎通》:‘人践三尺……再举足步。’可见步为两次举足,每步定为六尺,跬为一次举足,每跬三尺。”[26]意思是说,古时的步与今天的步的意义也不同,古时的步相当于今天我们迈两步,即所谓“再举足步”;今天意义上的一步相当于古时的跬,即所谓“跬为一次举足”。“跬”与“步”是两个不同性质的计量单位,“步”大于“跬”,所以古代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名言。从邱隆等计量工作者及文物专家考论后得出的《中国历代度量衡单位量值表》上看,公元265年至240年的两晋时期,一尺合今尺24.2厘米。[27]按此换算,古时“六尺为一步”,即一步为145.2厘米,“三百步为一里”即一里为435.6米。古时60里相于今天的26136米,即13.068公里。如此换算的结果也和今天界限垭与屈平故宅香炉坪相距约13公里相符。界限垭地理位置也符合故宅、东北、六十里这三个关键词限定的意义。
 
  第二、界限垭的屈原庙可能就是女媭庙。曾凡荣《秭归屈原庙》称屈原庙“在天池山东面的北峰垭”,即指界限垭。《秭归县志》记载屈原庙“位于界限垭,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知州魏国璘建”[28]。据当地老龄人介绍,他(她)们的前辈曾说界限垭很早建有女媭庙,又称屈幺姑庙,后因香炉坪的屈原庙朽坏倒塌,女媭庙维修后更换为屈原庙。按我们现场走访调查并察看遗址,分析认为先有女媭庙而后有屈原庙,《秭归县志》“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知州魏国璘建”屈原庙,可能是在女媭庙遗址上重建屈原庙,或将女媭庙维修后更换为屈原庙。秦晓梅《秭归屈原祠庙的历史沿革及其意义》一文记述:“据乡人记忆,此庙结构简单,长约9米,宽约5米,土木结构,盖小青瓦……上世纪90年代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才将此庙拆掉盖教学楼。”[29]笔者至今收藏并刊出有界限垭屈原庙的图片[30]。时至今日,该庙堂未存而遗址尚在。
 
  第三、界限垭一带可能是古遗址。《秭归县志·大事记》(1979—2005)载:“(1989年)7月12日,屈原乡北峰村八组李东风修建房屋挖基脚时,发掘出一有孔石铲,经专家鉴定属新石器时代器物。”[31]说明此地已有5000年左右的人类生活历史。李东风居地名曰永定城,有称城里,与界限垭相距约2公里。《湖北省秭归县地名志》载:“城里,相传古代在此建过城,故名。”[32]但目前对此地建过什么城、何时建城已无从查考。但这些材料为界限垭修建女媭庙提供了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科学意义的依据。
 
  基于以上理由并结合对其他地方女媭庙地望的辨析,我们认为女媭庙在秭归县屈原镇乐平里屈原故宅(香炉坪)东北六十里的北峰村界限垭。
 
  注释:
 
  [1]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重印修订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8—19页。
 
  [2][6]郦道元著,陈桥驿校正《水经注校正》(中华囯学文库),中华书局,2013年,第757页。
 
  [3]转引自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835—2837页。
 
  [4]转引自王健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附录》,湖北辞书出版社,2001年,第112页。
 
  [5][18][19][23]湖北省秭归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秭归县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第357页、第357页、第356页、第357页。
 
  [7]拙文《“女媭砧”“捣衣石”非指洗衣事象》,载《荆楚学刊》2015年第1期,第25—28页。
 
  [8]转引自符号主编《宜昌文林揽粹》(宜昌文化丛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5页。
 
  [9][10][11]转引自龚红林著《屈原庙史料通考》,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49页、第44页、第14页。
 
  [12]李贤等撰《大明一统志》卷六十三(第8册),台联国风出版社,1977年,第3829页。
 
  [13]清《湖广通志》卷二十五《祀典志·祠庙附》,文渊阁四库全书。
 
  [14]曾凡荣《秭归屈原庙》,载《上海集邮》1998年第6期,第12页。
 
  [15][30]拙著《屈原祠》,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9页、第44页。
 
  [16]清《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七十三“宜昌府”,文渊阁四库全书。
 
  [17]湖北省秭归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秭归县志·附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第562页。
 
  [20]湖北省兴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兴山县志·建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丛书),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年,第15页。
 
  [21]拙文《“乐平里”探考》,载湖北省秭归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秭归县志》(1979—2005),方志出版社,2010年,第862—863页。
 
  [22]湖北省秭归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秭归县志·大事记》于“战国”条下记曰:“屈原诞生于归乡乐平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第6页。
 
  [24][32]刘光新主编《湖北省秭归县地名志》(内部资料),秭归县地名领导小组出版,1982年,第424页、第111页。
 
  [25]陈梦家《亩制与里制》,载《考古》1966年第1期,第37页。
 
  [26]汪宁生《从原始计量到度量衡制度的形成》,载《考古学报》1987年第3期,第309页。
 
  [27]邱隆《中国历代度量衡单位量值表及说明》,载《中国计量》2006年第10期,第46页。
 
  [28][31]湖北省秭归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秭归县志》(1979—2005),方志出版社,2010年,第285页、第11页。
 
  [29]秦晓梅《秭归屈原祠庙的历史沿革及其意义》,载《三峡论坛》2012年第3期,第34—35页。
 
  (作者系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楚辞学》编委,湖北省秭归县屈原纪念馆副研究馆员,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