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考
浏览量
【摘要】:
粽考
谭家斌
中国是粽子的故乡,形成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粽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洐变,今天的粽子,已经进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渗透于旅游、饮食、社交、商贸、节庆等活动之中。其与端午节日紧密相联,与端午习俗息息相关,逐渐成为端午节独特而又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习俗,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标志和具有主题特性的文化符号。故有“端午节是‘粽子节’”[1]之说。
粽之起源
中国粽文化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而逐渐形成的,是先民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发明创造的传统文化。那晶莹剔透的米粽,就是先民们的智慧结晶。
(一)、粽之称谓及本源
今见最早记载粽之古文献是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米部》:“糉,芦叶裏米也。”[2]“糉”即“粽”。“粽子”为俗名,雅称为“角黍”。所以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云:“稯,俗作粽……曰角黍。”[3]西晋周处《风土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4]粽子除称角黍之外,亦称裹蒸、裹饭、白玉团、饭团、包米、筒粽等。如明代王志坚《表异录》载:“南史大官进裹蒸,今之角黍也。”[5]清初文学家褚人获《坚瓠集》云:“以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裹饭祀之。”[6]唐代元稹《表夏十首》诗曰:“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7]灵均即屈原,《离骚》云:“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8]
古代粽子为什么称为“角黍”呢?“角”即牛角。早在西周时期,“先民盛行用牛或牛角来祭祀天地社神和谷神的习俗。因为牛是大牲畜,以宰杀大牲‘牛’来作祭品,是表示人们对天地之神和谷神的尊重与崇拜。”[9]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后来祭祀逐渐釆用牛角来替代全牛,《诗经·周颂·良耜》是周王在秋收后祭祀社禝的乐歌,即有“杀时犉牡,有捄其角”[10]之说,《尔雅·释畜》:“牛高七尺者,名犉。”[11]“捄”即形容牛角很长。古代粽之形状多为尖角,如同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黍”即黍米,今多称黄米、小米,颜色主要有红、黄、黑三种,是古代“五谷”(多指稻、黍、稷、麦、菽)之一。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八十五引《吕氏春秋》云:“黍者,五谷之长也。祭先王以为上盛。”[12]黍被当作上乘祭品,而且黍最有黏性。《说文解字·黍部》:“黍,禾属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穜,故谓之黍。”[13]“黍”与“暑”不仅古今同音,而且与季节相关。明代魏校的《六书精蕴》云:“黍者,暑也,待暑而生,暑后乃成也。”[14]
(二)、粽或角黍之初始作用
角黍起初主要用于祭祀。用植物叶片扎制成牛角形的粽子,以角黍替代牛角进行祭祀,是先民们祭祖祈福、祭谷神求丰年的两种原始宗教文化崇拜形式的产物。西周时期,人们在夏至日用黍米祭地衹物魁,也就是说,当初使用的是黍米而非角黍。古代祭祀必备祭品有牲和五谷,先秦前首先出现以黍米作为祭品使用,后又出现以牛角盛黍作祭品,牛角代表牲中之牛,黍代表五谷。春秋时期,以菰叶裹黍成角形,代替牛角,遂成角黍,这就是今日粽子的前身。至汉晋,角黍已盛行,既用于祭祀也食用。先民的祭祀活动主要在仲夏时节进行,晋代范汪《祠制》曰:“仲夏荐角黍。”[15]“荐”即指进献祭品。至东汉时,出现了用角黍祭祀屈原的方式,南朝时期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一作区回或欧回,“区”读“欧”音,有区姓—笔者注)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色丝,遗风也。”[16]这里所述是东汉光武帝建武(公元25—公元56)年间之事。其所用粽的形状及制作方法发生了变化,即用竹筒作粽并塞以楝叶,而且缠以五色丝,这也是今天见到最早出现记载筒粽的古文献。
粽子最初使用的主体原料是主产于北方的黍米,也就是说,粽子的起源应是在中国的北方,当时主要被当作祭祀品,同时供人们品尝。现已从华北、东北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发掘出炭化的黍,可见黍米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当角黍从北方传至南方时,主体原料是主产于南方的糯米,筒粽则成为南方长江流域稻作民族的饮食习俗。晋代中期,人们已将北方的角黍和南方的筒粽统称为“粽”。如今,南北大地多釆用糯米做粽子的主体原料。
(三)、夏至食粽之俗与端午习俗归流
今见食用粽子的最早文献记载是西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又以菰叶裹黏米煮熟,谓之角黍。”[17]南朝时期宗懍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更明确:“夏至节日,食粽。”[18]
古代食用粽子的时间分别是夏至日和端午节。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是二十四节气中较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消灾、年丰。《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司巫·神仕》曰:“以夏日至致地祇物魅,以禬国之凶荒、民之札丧。”[19]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史记·封禅书》记载:“夏日至,祭地祇。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20]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端午是一个与夏至有密切关联的节气仪式,虽然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虽然在夏至节之前,最初也是夏至日食粽,但两者在时间上很近,以至于两个节日之俗逐渐合并成一个节日了,也就是说,端午节与夏至节至迟在魏晋时期归流为端午节了,粽子也相应地从夏至节的节令食品转移到端午节。晋代周处已有如此说法,如《荆楚岁时记》云:“周处谓为角黍。屈原以夏至赴湘流,百姓言以食祭之。”[21]“汉魏前称‘夏至粽’,后移到端午,称‘端午粽’。”[22]其实,屈原于五月初五日投水(所谓“赴湘流”),并非于夏至日投水,五月初五日又称端午,由此可见,夏至与端午已经合二为一了。再如宋代李昉《太平御览·时序部》载:“《风土记》曰:‘仲夏端午。……俗重此日与夏至同。’”[23]随之,端午与夏至同时将粽子作为节令食品食用。“到宋代,朝廷追封屈原为忠烈公,并下诏将五月初五日定为‘端午节’,谕令各地官府组织……活动,以纪念屈原。”[24]由于朝廷与民间都重视端午节,唐宋时期,夏至节逐步衰微,端午则兴盛起来。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如今食粽习俗都归流至端午节,故称端午节为粽子节。
端午粽的制作方法始见于东汉《说文解字》“糉,芦叶裏米”。《风土记》则对粽的制作方法记述更为详细,宋代《太平御览·时序部》载:“《风土记》曰:‘仲夏端午。……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以栗枣,灰汁令熟。’”[25]清初褚人获《坚瓠集》亦载:“《风土记》:‘端午日以菰叶裹粘米、栗枣,灰汁煮熟,谓之粽。’”[26]有研究者考证后说:“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东汉末年,人们用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煮熟就成了碱水粽。”[27]
从上述可知,粽子起源于西周前后,“现在比较认同的说法是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前后便已有之。”[28]至今有近3000年的历史。
粽之流播
端午节之所以又被称为“解粽节”、“粽子节”,即因为粽子是端午节标志性的食品。自古迄今的流播过程中,已经形成丰富多彩的粽文化,不仅粽的形状五花八门,千姿百态,而且粽的品味众多,粽馅各异,种类繁杂,色彩纷呈,璀璨夺目。
(一)粽之洐变
从形状上看,已由最早的角黍、筒粽洐变为多种形态。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记载:“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锤粽,又有九子粽。”[29]可见唐宋时期的粽子形状已发生很大变化。如今还有百索粽、七子粽、圆柱粽、四方粽、菱形粽、笔形粽、宝塔粽、枕头粽、小脚粽等。
从颜色上看:有黑色粽、绿色粽、红色粽、白色粽、棕色粽、黄色粽。可谓五彩缤纷。最早的粽子色彩主要是黄黍、红黍、黑黍、白糯米的本色粽。除了原料本色之外,添加其它可食用物品,如绿色粽即添加有艾叶、绿豆等。
从味道上看,从原味粽衍变成甜粽、咸粽、碱水粽、酸粽、辣粽等。从生活习性上看,北方以甜为主,南方则甜少咸多。堪称五味皆俱。
从粽馅上看,起初用于祭祀活动或食用的粽子只有黍米粽,后又有糯米粽,当初也没有加入其它馅料。粽馅始于唐宋时期,南宋浦江吴氏《中馈录》云:“用糯米洗净,内夹枣、栗、杮干、赤豆,以艾叶或箬叶裹之。”[30]明代已至丰富程度。现今品类更多,可以说只要能食用者皆可做粽馅。荤素搭配,色香兼具,形味皆备,悦心可口。主要有六类:一是肉粽。如鲜猪肉粽、火腿粽、腊肉粽、烤肉粽、鸡肉粽、猪油粽、香肠粽、牛肉粽、羊肉粽等。二是果品粽。如枣子粽、橙子粽、莲子粽、板栗粽、杮干粽、杨梅粽、胡桃粽、桂圆粽、葡萄干粽、椰蓉粽、松仁粽、桃仁粽、瓜仁粽等。三是水产品粽(或称海产品粽)。主要盛行于沿海及大江大湖区域。如虾米粽(亦称虾仁粽)、蛤干粽、干贝粽、鲍鱼粽等。四是甜品棕。如豆沙粽、蜂蜜粽、蜜饯粽等。五是豆粽。如绿豆粽、赤豆粽、豆蓉粽、花生粽等。六是植物粽。如艾香粽、玫瑰粽、笋干粽等。除这六类之外,还有咸蛋黄粽、酸菜粽、花菇粽什锦粽、叉烧粽、水晶粽等。
从粽叶上看,早期包裹的植物叶片主要是菰叶、楝叶、芦叶。如今还有桧竹叶、竹籜(竹笋)叶、箬叶(有称蒻叶粽)、芭蕉叶、包谷叶、荷叶、棕榈叶、苇叶等。使用这些材料时,也多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如南方高温多雨,为阔叶植物如菰叶、楝叶、苇叶、箬叶、芭蕉叶等植物叶片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例如《本草纲目·草部》释“蒻叶”云:“蒻与箬同。簝(辽)叶。其生疏簝(辽),故又谓之簝(辽)。”又说:“箬生南方平泽。……南人取叶包米粽。”[31]如今屈原故里秭归及三峡一带包粽子即用簝(辽)叶(有称簝竹叶),书面语祢谓箬叶。
从称谓上看,早期统称为粽或角黍,明清以来品种增多,为了区分各类粽子,称谓随着发生了变化。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称呼粽名:一是从粽馅上区分。即随粽馅品种称呼,例如粽馅是肉类,则称肉粽,如果是果品类,则称果品粽。从细处分,如果粽馅是牛肉,则称牛肉粽,如果粽馅是桂圆,即称桂圆粽。二是从粽叶上区分。即随粽叶名称称呼,如果包裹粽子的是荷叶,则称荷叶粽,如果包裹粽子的是苇叶,则称苇叶粽。三是从形状上区分,即随粽之形态名称称呼。
(二)、粽之传播
我国粽子起源较早,传播路线先由北而南,再由南而遍及中华大地。
粽子不仅是我国传统的美食,而且是推介中国饮食文化的“大使”。制作粽子的技术伴随着文化交流和饮食习俗的传播,在古代即已传到国外,因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不仅有食粽之习俗,而且沿袭了我国粽子的特征。例如,日本在历史上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既有阳历五月五日端午节,也食粽子,还有闻名的“大唐粽子”,说明唐朝时期已经传入日本。其制粽以米粉为主料,呈锥形,馅料多是水果、蛋黄、鱼片;新加坡有著名的“迷你粽”,如鸡蛋大小,尖锥形,用天然花汁染成淡绿色;菲律宾粽子的形状、风味与我国江浙一带的粽子相似;马来西亚的粽子形状,与我国广东的粽子相仿佛,其特点是个头大。印度尼西亚粽子的味道与我国南方粽完全相同,而且工艺精良,回味无穷;越南粽完全是闽粤风味,外形为圆筒状,如同我国古代的筒粽;缅甸粽为一寸见方的长形粽,内有香蕉与椰蓉;韩国、朝鲜也有端午节食粽的习俗。另外,泰国、老挝、秘鲁、柬埔寨、墨西哥、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等国家也存在食粽习俗。同时,凡有华人、华侨集中居住的国家,多保留着我国端午传统文化,如印度、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即如此。
(三)、粽之心理文化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不仅将粽子用于祭祀活动或食用,而且赋予各种象征意义,衍变为形象逼真、喻意深刻的民俗文化,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寄托。
“粽”与祖宗之“宗”同音,“粽”又由“米”与“宗”组合而成,所以人们认为“粽”原本就是为祭祀祖宗而生,是敬祭先祖的必要祭品。同时,包涵着传宗接代、为宗族禳灾祈福保平安的意义;枣子粽、桂圆粽喻意“早生贵子”,取“桂”与“贵”、“枣”与“早”之谐音;花生粽祈求生育繁衍[32];板栗粽谐音“立宗”,象征光宗耀祖,宗族兴旺;橙粽之“橙”与“成”谐音,象征心想事成,事业有成,功成名就;羊肉粽之“羊”与“洋”谐音,寓意“喜洋洋”;“粽子”谐音“中子”、“种子”,因此民间谚语有“吃了粽子得儿子”[33]之说;莲子粽谐音“连子”、“年子”,寓意“连连生子”、“年年得子”;旧时赶考期间,有将粽子做成笔形赠予考生之俗,寓意“必中”,如果赠送枣馅的粽子,又寓意“早中”,既以此表示预祝之意,也是为了图取吉利;唐代的“九子粽”曾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赏识。九子粽即九只粽子连成一串,每只粽子大小不同,大者居上,小者居下,大者似拳头,小者如大拇指,并用九种颜色的丝线扎制而成,大多以礼品馈赠亲朋好友。“九子”象征多子多福。唐玄宗食过九子粽后,龙颜大悦,赞不绝口,作《端午三殿宴群臣并序》诗,赞曰:“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34]蜂蜜粽、蜜饯粽则寓意“甜甜蜜蜜”;桂圆与莲子做馅的粽子,取“桂”与“贵”、“莲”与“年”之谐音,寓意“富贵万年”;桧竹叶、竹籜(竹笋)叶、簝竹叶包裹竹笋馅的粽子,象征“竹报平安”。
荷叶粽的寓意最多。缘于与“荷”谐音的字较多。如果赠送给朋友,寓意“阖家安康”,取“荷”与“阖”之谐音;如果赠送给邻居,喻意“和为贵”、“和为上”;如果加盐味赠送给老龄人,寓意“鹤寿延年”,取“荷”与“鹤”、“盐”与“延”之谐音;如果赠送给合伙人,意为“一团和气”,取“荷”与“和”之谐音。如果加有花生,又寓意“和气生财”。如果赠送包裹杨梅或玫瑰馅的粽子,取“荷”与“和”、“梅”与“美”、“玫”与“美”之谐音,寓意“和和美美”。
这些喻意方式大部分是利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以多维联想而表情达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依物寄意,是寄托某种期望和祝愿的心理作用的具体表现。
粽与屈原
今天,每当我们言及端午节或者端午食用粽子的时候,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想起伟大诗人屈原。
(一)、端午与屈原相联
早在唐代,江南僧人文秀于《端午》诗中感慨:“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寃。”[35]虽然端午节和食粽之习俗产生在屈原之前,虽然粽子最初的起源是由于祭祀神灵与祖先的需要,但后来人们多将端午节食粽之习俗集中到纪念屈原一人身上,这既是人民的自然选择,也是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家闻一多曾说:“古今没有第二个诗人像屈原那样曾经被人们热爱的。……端午是一个人民的节日,屈原与端午的结合,便证明了过去屈原是与人民结合着的,也保证了未来屈原与人民还要永远结合着。”[36]端午节祭祀屈原,已经成为不变的习俗,成为中华民族端午文化的主线,故称端午节为“诗人节”。
“端午”之称谓始见于西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被人们并称为中华民族最具影响力的四大传统节日,“中国端午节”于2009年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迄今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入选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端午节的内涵意义与文化价值的发展过程中,屈原的加入,逐渐使得端午节作为一个整体而形成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成为中华脊梁的象征。屈原其人、其诗、其事,赋予端午习俗以崇高意义,并始终泽被后世,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从现存文献考察,屈原与端午节相联系或者说端午祭祀屈原,起始于东汉,因为东汉应劭(约153—196)的《风俗通义》(亦称《风俗通》)有明确记载:“五月五日,以五釆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又曰,亦因屈原。”[37]到宋代,朝廷追封屈原为忠烈公,并下诏将五月初五日定为“端午节”’,谕令各地官府在端午节期间组织各项活动,专门纪念屈原。
目前,学术界也认为屈原与端午关联的时间是在汉末至南北朝期间。蒋方说:“东晋南北朝时期,经过人民的传讲与文人的选择记录,屈原成为端午节日的主角,纪念活动逐渐兴盛。”[38]龚红林说:“据笔者考证,屈原与端午联系或者可推至东汉时期,因为当时民间已流传‘五月五日以五釆丝系臂’习俗与纪念屈原相关。”[39]又说:“民间食粽纪念屈原可追溯到东汉以前,起源于先秦屈原妻子或东汉初年长沙人欧回生活的时代。”[40]龚氏的这两个识见与本文观点不谋而合。屈原与端午节相联系或者说端午以粽祭祀屈原,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三)、粽与屈原相联
最早传说使用粽子祭祀屈原是南朝时期梁人吴均《续齐谐记》,其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祭之。”[41]吴均而且言称以筒粽祭祀屈原是东汉“建武中”(25—56)之“遗风”。今天有人不承认这种说法。如何宏认为:“建武距屈原殉国大约300年。这一东汉建武年间区回见到屈原的故事与神话故事无异,在汉代史籍中没有发现记载,显然是一种文人根据民间传说进行的‘创作’。”[42]并认为《续齐谐记》是笔记小说,“是当时民间传说”。但是,笔者认为吴均《续齐谐记》所言并非空穴来风,自然有其依据。其后,南朝时期宗懍(499—563)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最为明确,其曰:“周处谓为角黍。屈原以夏至赴湘流,百姓言以食祭之。常苦为蛟龙所窃,以五色丝合楝叶缚之。”[43]宋代罗愿所作训诂类书《尔雅翼》有此转录。《荆楚岁时记》作为记录古代楚地岁时节令文献,其记述与《续齐谐记》大同小异,如《续齐谐记》所言只是“一种文人根据民间传说进行的‘创作’”,则不会袭之。再者,如同吴画成先生所言:“吴均本人其实是个精于史学的学者,《续齐谐记》……颇有民俗源流辨析的价值。”[44]唐代佚名氏所撰《襄阳风俗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屈)原通梦告妻,所祭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今俗,其日皆带五色丝,食粽。言免蛟龙之患。”[45]宋代乐史所撰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五有转录。南宋诗人陆游于1178年出蜀东归,途经屈原故里秭归归州,正逢端午,在观看屈乡节日盛况后,所咏《归州重午》诗中即有“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当年角黍盘”[46]。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载:“稯,俗作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47]据此可知,古代祭祀屈原多用黍米筒粽或角黍,元明清至今多用糯米粽。
有资料传说屈原家属曾作粽。一是屈原妻作粽。宋代《太平寰宇记》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今俗,其日皆带五色丝,食粽。”[48]二是屈原妇作粽。《太平御览·饮食部》引南朝宋刘敬叔(?—468)《异苑》云:“粽,屈原妇所作。”[49]此说也可能是指屈原之妻。三是屈原姊作粽。今人曹夫等《端午粽飘香,民间食俗多》一文说:“粽,屈原姊所作。”并注明此说“据《异苑》”。[50]如今秭归一带流传有《屈姊包粽子》的五句子歌:“五月初五是端阳,屈姊思弟欲断肠。釆回簝叶包粽子,包好粽子投长江,谢送忠烈回故乡。”[51]相传屈原投水于汨罗之后,有一神鱼驮屈原尸首送回秭归故乡。清代程含章《神鱼》诗曰:“当年屈子投汨罗,神鱼衔送归桑梓。”[52]除屈原亲属作粽之外,还有说汝頺作粽。明代张岱《夜航船》卷十一云:“周公作汤团。汝頺作粽。”[53]有说汝頺是汉代人。还有说区曲(一作区回或欧回)作粽,源出《续齐谐记》。汉这些说法尚待进一步考证。
(四)、屈原作品中的粽文化
屈原不仅是被古今人们使用粽子祭祀的对象,其诗篇中也蕴含着粽文化。
《离骚》云:“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54]“糈”与“黍”在古代同音,《康熙字典》谓糈又读黍[55]。“椒糈”之音与“角黍”完全一致。再者,《辞源》释“糈”为二义:一为粮食,粮饷;二为祭神用的精米。[56]由此可见,糈是一种食品。《山海经》里的《五藏山经》中,言及祠神之礼用“糈”者达12篇之多,[57]古代祭祀多用角黍,“糈”可能就是角黍,即粽子。
《招魂》云:“粔籹蜜饵,有食餦餭些。”《尔雅翼·黍》:“黍又捣以为饧,谓之餦餭。《楚辞》曰:‘粔籹蜜饵有餦餭。’言以蜜和米麫煎熬作粔籹。又有美饧,众味甘具也。及屈原死,楚人以菰叶裹黍祠之,谓之角黍。”[58]宋代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二曰:“角黍之事肇于风俗。昔日屈原怀沙忠死,后人每年以五色丝络粔籹而吊之,此其始也。”[59]说明“粔籹餦餭”即角黍。按《招魂》全篇意义,“粔籹餦餭”作为食物,主要用于祭祀中的招魂仪典。
《天问》云:“咸播秬黍,莆雚是营。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60]“秬黍”与“角黍”音近。“莆雚”为菖蒲、芦叶之类,《康熙字典》释粽曰:“粽,角黍也,同糉。”[61]其释糉曰:“糉,芦叶裹米之角黍也。”[62]《汉语大字典》释粽曰:“粽,用箬叶、芦叶包裹糯米做成的食品。……也作‘糉’。”[63]《天问》将秬黍与芦叶放在一起,这就形成了角黍的原始特征。“何由并投”之“投”,使我们联想到投食于水祭祀的事象,今多见古籍记载投粽于水祭祀屈原之事,但在屈原之前已存在包裹食物投水祭祀水神的习俗,东晋王嘉《拾遗记》载:“(周昭王)二十四年……昭王沦于汉水,二女与王乘舟,夹拥王身,同溺于水。故江汉之人,到今思之……结五色纱囊盛食……并沉水中,以惊蛟龙水虫,使畏之不侵此食也。”[64]方清刚先生依以上释意说:“据此可以判断,后世以至今天的端午习俗在屈原时代已经是普遍的社会风俗。根据《天问》,端午习俗最迟可以溯及鲧,也就是有夏前夕。”[65]我们认为,方清刚先生的判断尚有考证的余地,难以定论。
(作者系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楚辞学》编委,宜昌市屈原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秭归县屈原纪念馆副研究馆员。)
注释:
[1]俞菀《端午节的“真相”,你知道几个》,载《新华每日电讯》,2017年5月30日,第4版。
[2][13]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3年,第148页;第146页。
[3][47][31]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校点本上、下册,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第1541页;第1541页;第1000页。
[4][17]欧阳询等编《艺文类聚》(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74页;第74页。周处《风土记》已亡佚。
[5]王志坚撰《表异录》,民国二十六年六月(1938年6月)出版,为“丛书集成初编”之一。
[6][23][25][26][34][59]张勃主编《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端午节(史料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70页;第70页;第18页;第70页;第34页;第70页。
[7][35][46][52]刘济民编注《歌咏屈原古今诗词选》,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49页;第70页;第119页;第228页。
[8][54][60]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中华书局,2002年,第4页;第36—37页;第101页。
[9]孙永义《“端午”食粽祭屈原说源流考》,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第91页。
[10]袁愈荌译诗,唐莫尧注释《诗经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69页。
[11]郭璞注,邢昺疏《尔雅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597页。
[12][65]方清刚《端午考—粽子投水探奥》,载《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35页;第35页。
[14]魏校撰《六书精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28页。
[15][42]何宏《粽子起源考证》,载《南京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第1页。
[16][41][64]王嘉等撰,王根林等校点《拾遗记(外三种)》(历史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30页;第230页;第21页。
[18][21][43]宗懍撰,姜彦稚辑校《荆楚岁时记》,岳麓书社,1986年,第40页;第40页;第40页。
[19]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岳麓书社,2006年,第60页。
[20]司马迁著《史记》,岳麓书社,2001年,第160页。
[22]萧放《端午节俗的传统要素与当代意义》,载刘晓峰主编《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端午节(研究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49页。
[24]中央文明办调研组组织编写《我们的节日》,学习出版社,2006年,第44页。
[27]无名氏《“粽”艺大观》,载《美食》2009年5月号,第5页。
[28]刘石林《漫话端午粽》,载《2010海峡两岸第六届端午文化论坛研究论文集》,厦门集美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2010年5月29日,第7页。
[29]黄石《角黍考略》,载刘晓峰主编《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端午节(研究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48页。
[30][33]石柱国《端午说粽》,载《食品与健康》2006年第6期,第40页。
[32]孙正国著《端午节》,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第16页。
[36]闻一多《人民的诗人—屈原》,载《诗与散文》(诗人节特刊),1945年6月24日。1946年5月6日,《诗歌月刊》第3卷第4期转载。
[37]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通俗通义》,中华书局,2010年,第605页。
[38]蒋方《端午与屈原考释》,载《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第16页。
[39][40]龚红林《端午祭祀屈原源流考》,载《云梦学刊》2013年第5期,第52页;第53页。
[44]吴画成《回首诗里说端午》,载《人民日报》,2017年5月31日,第24版。
[45]刘纬毅著《汉唐方志辑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第427页。
[48]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全九册)》(六),中华书局,2013年,第2813页。
[49]李昉等编《太平御览》,中华书局,2007年,第2831页。
[50]曹夫、李山、李盛仙《端午粽飘香,民间食俗多》,载《中囯乡镇企业报》,2002年6月13日,第7版。
[51]饶立鼎搜集《五句子歌》,载《宜昌报》1987年6月1日,第3版。
[53]张岱撰《夜航船》,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74页。
[55][61][62]张玉书、陈廷敬主编,王引之校《康熙字典(全四册)》(影印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931页;第930页;第931页。
[56]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修订本)》(合订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298页。
[57]李润英、陈焕良译注《山海经》,岳麓书社,2012年,第1—122页。
[58]罗愿撰,洪焱组音释《尔雅翼》(卷一),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第278页。
[63]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年,第1314页。
上一篇:
女媭庙地望考索
无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