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姑“感恩棕”的传说
浏览量
【摘要】:
在护卫诗意村庄乐平里的群山中,有一座形似香炉的大山,山以形名,被称作香炉山。一年四季,香炉山总是祥云缭绕,蕴涵着一种神秘的氛围。香炉山不知哪朝哪代建有一座庙,庙里供奉的什么“神”,没有人知道,但是山上山下的老百姓有了为难之事,只要在庙里磕几个头,说出自己的请求,都会得到帮助。从香炉庙下山不远,有几户人家,求神而来的老百姓渴了、累了,就在这些人家里歇歇脚,喝点儿水,有时候还可以吃饭。其中最善良的一个女孩儿叫屈姑,哥哥屈原自小读书,报效国家去了,屈姑在家侍奉老人,精心耕耘着门口三丘不大的梯田。梯田里的水是从香炉山的肚子里渗透出来的,从来不会干涸,水特别清凉,这里的稻谷总是收的特别晚,其他水田里的大米被人们吃了二十多天,这三块田里的稻谷才收回家。让人们惊讶的是,这几丘田里的大米,颗粒晶莹洁白,大约三颗就有一寸长短,十分罕见。老百姓一传十,十传百,楚王知道了,就让屈原带一些让他品尝。楚王看到这样的大米也很惊讶,马上对屈原说,从此以后,这些大米就是宫廷的贡米。这些大米因为进了宫廷,又因为品质洁白如玉,官府赐名“玉米”,那三丘梯田,也有了“玉米三丘”的大名。
玉米三丘里的大米成了玉米,老百姓们心生敬畏,总是在农忙时节来帮助屈姑,让屈姑总是满怀感激。善良的屈姑会在贡米上贡王宫之外,给那些年幼的孩子做出些美味的饮食,让孩子们也能品尝到贡米的芳香和甘甜。屈姑的善良感动了天上的星宿,就在香炉山上的庙里,天上二十八个星宿把自己的本领都传给了屈姑。其中就有星宿告诉屈姑一种独特的食品做法。把玉米浸泡三两天,从香炉山上采来蓼竹叶子洗干净,把泡好了的玉米放进碧绿的蓼竹叶子里,把玉米包好扎紧,然后用水煮或者用锅蒸,玉米就不但有了米香,还会有蓼竹叶的清香,最重要的是,用这样的方法蒸煮出来的玉米,可以带着走亲戚,放好几天也不会变味儿。屈姑做出的新东西,很快就受到了周边老百姓的欢迎,大家纷纷向屈姑学习制作方法。屈姑就细致地告诉乡亲们,要到香炉山采最新鲜、最干净的蓼竹叶,还要用泉水把蓼竹叶洗刷得干干净净。屈姑又叫乡亲们用微温的水把大米泡进瓦盆里,两天后取出来再淘洗沥干,然后把洗好了的蓼竹叶拿来摊开,把泡好了适量大米放到蓼竹叶的正中间,将蓼竹叶的四边卷起来,用山上的棕榈叶撕成的细丝缠紧。有人问到,这种食品这么好吃,有好保存,还是要有一个名字吧?屈姑说是呀,大家说叫什么名字好呢?
名字还没有想出来,噩耗却传来了。屈原因为性情刚直,不善于讨好卖乖,得罪了奸佞小人,被楚王发配流放去了。屈姑闻讯,刹那间天旋地转。冷静下来之后,屈姑决定去找哥哥,陪他一起去流浪。乡亲们赶来了,对屈姑说,路途不知有多远,你就带上你做的这种食品吧,找到哥哥让哥哥吃到家乡的味道,还要告诉哥哥,家乡的老百姓想念他,让他回故乡吧!屈姑听了老乡们的话很感动,当下心里就决定要做出最有家乡特色的东西送给哥哥。
玉米三丘周边还生长着很多柑橘树,屈原在家的时候,每天早上很早就会到柑橘林里读书,吟诗,抒发自己报效国家的理想抱负。那篇著名的《橘颂》就是屈原那天在柑橘林里踩着柑橘花的芳香,放歌而出的。屈姑想到哥哥一生追求柑橘“受命不迁”的美德,在家里也特别喜欢吃柑橘,我何必不把柑橘瓣同玉米包在一起,让哥哥不仅可以吃到门前的玉米,还可以吃到心仪的柑橘呢?乡亲们听了屈姑的说辞,都觉得很好。有人说,屈原一生清白,这玉米就像他的品格一样,有人说柑橘色泽金灿灿的,就像屈原的心一样灿烂磊落,包在一起很有意义。有人说我们把这个东西包成四棱方正的三角形吧,屈原就是有这样的个性才得罪了那些小人的,但是我们敬重屈原这样的品格。屈姑突然对大家说,我们把大家做的东西就叫粽子吧。屈姑解释说,大家围绕着我哥哥的美德综合出来粽子的形状,对玉米和柑橘也说出了哥哥的喜爱和追求,香炉山的蓼竹叶同玉米三丘的玉米,一个白得清清白白,一个青得干干净净,故乡的柑橘金灿灿的色彩好明亮,我们用香炉山棕榈树的青丝把这些愿望、赞美、乡情等等捆扎到一起,都是满怀深情啊!乡亲们一致说,叫粽子好,“粽子”综合的是我们的乡情、亲情、深情!于是,带有特殊感情色彩和特别表达方式的粽子,在香炉山上屈原诞生地的玉米三丘和柑橘林里诞生了。中华传统美食从此有了一个最有文化涵养的新符号——粽子。
那天乐平里的乡亲们聚集在屈姑家里,精心制作了很多玉米柑橘棕。第二天一早,在乡亲们的依依惜别中,屈姑离开香炉山,来到乐平里。乐平里的水田像镜子一样,里面映着神牛的身影。当年屈原远赴都城求学时,刚从香炉山走到平川,挑书的担子突然从肩头滑落,书籍散落一地。原来是屈原挑的书太多,绳子断了。正在屈原一筹莫展的时候,耕田的老农顺手从牛鼻子里解开撇绳,让屈原重新把挑书的担子捆扎好。没有了撇绳,农民怎么耕田呢?屈原对老农说,春争一时,我不能耽误您耕田。老农说,读书求学是大事,我可以再想办法。屈原满怀感激,走到耕田的牛跟前,用手抚摸着牛头说,牛啊牛,你可要听话呀!说来也怪,屈原的话音一落,那牛居然连叫了三声,还把头连点了三下。老农刚把犁扶起来,那牛自己就向前走去了。走到田边,老农说转弯吧,牛很听话地转过弯来,继续耕田。屈原见状才放心远去。从此,乐平里的牛耕田再也不用撇绳了,只要耕田人说话,那牛就听话躬耕,直到千百年之后那些牛依然这样。面对那些神牛,屈姑含着热泪对神牛说,神牛啊,屈原被人陷害逐出了宫廷,我今天就是去寻找他去的,你们今后还是要听话呀!耕田的牛依然对着屈姑叫了三声,又对着屈姑点了三次头。屈姑在神牛的鼓励下,更加坚定了寻找哥哥,陪他一起去流浪的决心。
穿过幽深的七里峡,屈姑累了,就在凤凰溪水里洗把脸,饿了,就蹲下身子喝一口凤凰溪的水。屈姑舍不得吃那些给哥哥准备的粽子。从凤凰溪到香溪,屈姑走了一天又一天,终于走到了长江边,在楚王台对岸的丹阳小城的山脚下。屈姑筋疲力尽地倒在了沙滩上。有人认出了屈姑,大家把屈姑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可是一个更大的噩耗传了过来,屈原以身殉国,投江自尽了。乡亲们万分悲愤,想出种种办法安慰屈姑。汨罗在哪里?哥哥能否回故乡?屈姑肝肠寸断,面对滔滔江水撕心裂肺大叫一声:“我哥回呀,我哥回!”又倒到沙滩上。乡亲们泪流满面,一起对着江水呼喊:“我哥回呀,我哥回!”江水呜咽不作回答,楚王台上、丹阳城里,“我哥回呀,我哥回!”的回声此起彼伏,天地动容。从白天到夜晚,无论太阳多大,无论风雨多狂,憔悴的屈姑每时每刻都在江边呼喊着一句话:“我哥回呀,我哥回!”不知道什么时候,秭归三山五岭的苦雀仔们都飞到了江边,跟着屈姑叫着“我哥回呀,我哥回!”也是从那天起,那些苦雀仔们改名叫“子规”,从此被秭归人奉为神鸟。
乡亲们不知道如何安慰看起来已经奄奄一息的屈姑,大家都在心里祈祷屈原啊屈原,回故乡吧。那天早上,屈姑踉踉跄跄又来到江边,风低徊着,浪翻卷着,望断西陵峡,不见哥哥的身影。屈姑一声“我哥回呀——”还没有呼号而出,一口鲜血却喷涌而出,刹那间鲜血像朝霞一样弥漫到天际,所有的子规鸟嘴里也喷涌出了鲜血。就在乡亲们大惊失色的时候,江水突然像被人劈成了两爿,在江水中间,一条巨大的鱼越过青滩几米高的落差,穿越兵书宝剑峡,进入了香溪宽谷,奔屈姑而来。风生水起之时,巨鱼奋力一跃,仰面朝天,横卧到昏厥的屈姑面前。还没有人弄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屈姑却突然跳了起来,扑向巨鱼,连声呼唤“我哥回呀,我哥回!”。在乡亲们惊愕的目光中,屈姑取下头上的银簪,小心翼翼地剖开巨鱼的肚子,屈原就安详地躺在鱼的肚子里。屈姑双手抚摸着屈原的面颊,泣不成声,只有子规鸟几分哀愁,几分悲喜地一起婉转而歌:“我哥回呀,我哥回!”乡亲们把屈姑扶起,小心地把屈原从鱼肚里抬了出来送走。屈姑没有随哥哥而去,而是从头上拔下青丝,细致地为巨鱼缝好剖开的肚子,然后请乡亲们一起抬着巨鱼放进江水里。巨鱼没有离去,而是沿着江岸的回水游过来又游过去。屈姑想到了自己给哥哥做的柑橘玉米粽子一个也没舍得吃,这巨鱼不知道克服了多少险阻,不知道辛苦了多少日子,才把自己亲爱的哥哥送回了故里,这粽子应该敬奉给恩重如山的巨鱼吃呀。屈姑取出柑橘玉米粽,满怀感激之情,一个个向巨鱼投去。巨鱼绕着回水沱有了三圈,沉到了水里。乡亲们说,这是一条神鱼啊,我们应该永远记住神鱼的大恩大德。
从此,神鱼驮屈原归来的回水沱被乡亲们唤作屈原沱,乡亲们还在屈原沱水边修建了屈原祠。屈姑说,我和乡亲们做的柑橘玉米粽,就叫“我哥回感恩粽”吧,每年哥哥的殉难日,我们都到这里迎接哥哥归来,给神鱼献上我们的感恩粽,让大家永远记得神鱼的大恩大德!
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故里的乡亲们,都会带上精心制作的屈姑感恩粽,在屈原沱划着龙船,唱着《招魂曲》,在绕屈原沱三圈的过程中,把所有的感恩粽投进滔滔江水里。乡亲们相信,神鱼年年岁岁一边听着《招魂曲》,一边品尝着情深意长的“我哥回”屈姑感恩粽。因为至今那条神鱼还在“上不过氵曳滩,下不过青滩”的水域里徘徊复徘徊。因为《招魂曲》是对忠君爱国者的呼唤,是对品格高洁者的缅怀。听吧:“屈原哟,大夫啊,嘿吙呀,回故里呀。大夫啊,大夫啊,你听我讲啊,你的呀魂魄呀,不可向东方呀,东方呀有弱水千万丈,人到啊那里呀,把命丧啊;你的呀魂魄呀,不•你唯有回故里呀,故里的百姓啊,想念你呀……”这样的呼唤是多么的荡气回肠,这样的呼唤是多么的感人至深!屈姑每年做感恩粽的时候,总是一边精心制作着粽子,一边唱着《招魂曲》,所以屈姑感恩粽在民间得以千年流传,被老百姓千年喜爱!因为那不仅仅是粽子,更是一段动人的历史,更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更是一部中国的文化传奇!
上一篇:
无
屈 姑 考
下一篇: